编者按
人类认知的整个活动,就是如何解释、解决人类在生存和繁衍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。OODA环是指挥控制领域的经典认知模式。2021年李德毅院士就在第九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作主旨报告“对OODA环的再认识——用脑和认知科学解开博伊德环之谜”。近期,李院士明确提出人类认知的 4 种基本模式:记忆驱动的经验模式(OOA)、知识驱动的推理模式(OODA)、联想驱动的创造模式(OOCA)以及假说驱动的发现模式(OOHA),用这 4个相对独立的认知模式来完成认知的形式化。这也为未来指挥控制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思路。
认知的形式化
◇ 李德毅 1 郑思仪 2 黄立威 3 刘玉超 4
1.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,北京 100036;
2.北京中科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,北京 100085;
3.北京市遥感信息研究所,北京100192;
4.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,北京100089
摘要
人类认知的整个活动,就是如何解释、解决人类在生存和繁衍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。通过分析古今中外著名的认知案例,概括人类认知的4种基本模式为记忆驱动的经验模式(OOA)、知识驱动的推理模式(OODA)、联想驱动的创造模式(OOCA)以及假说驱动的发现模式(OOHA),用这4个相对独立的认知模式来完成认知的形式化,OOA和OOCA两个模式是由下而上思维,从物理空间转向认知空间;OODA和OOHA两个模式是由上而下思维,从认知空间转向物理空间。4个模式发生的频度不同,相互之间的转换带有不确定性,共同构成了趋于统一的无尽认知。认知的形式化为构建可交互、会学习和自成长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系统架构奠定了基础。
关键词:认知形式化;认知螺旋;迭代;多元认知;认知模式;自成长
中图分类号:B812.2 文献标识码:A
文章编号:1009-2412(2024)02-0001-14
DOI:10.3969/j.issn.1009-2412.2024.02.001
1 认知的螺旋式过程
著名的法国启蒙思想家、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
说,“人生而自由,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”[1]。思想生而自由,却又无处不在形式化之中,这很好地诠释了“以约束为前提”的思维。所以,认知离不开形式化。认知是学习以及解释、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,而学习的能力常常是解释、解决预设问题的能力,预设问题就是现实问题的形式化 [2]。
人类和其他生物相比,以抽象、联想和交互见长,但人类能否把宇宙的奥秘探寻清楚仍然是个谜。在宇宙这个巨大的物理空间中,绝大多数的物质硬构体是自在的,并不是以人为本的。人的本性是求知,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有一个基本的信念,即相信宇宙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知的,这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。物理学家阿尔伯特·爱因斯坦说,“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是它是可理解的”[3]。但一个人在宇宙里的地位太过渺小,在有限短暂的生命中要认知无限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。人类能够通过文明、文化的传承,形成科学的理论,解释如此广袤的宇宙,站在牛顿、爱因斯坦、达尔文等科学巨人的肩膀上,继续探索,就能够把越来越多的未知变成已知。“可理解”本质上是人类认知的群体共识,尽管人类认知的道路曲折,对于千万年前还不可理解的事物,因为“知识断层”或者“学科断层”等诸多因素,现在人类可能也仅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,但却是在逼近真理。
人类认知的整个活动,就是如何解释、解决人类在生存和繁衍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[4]。每一次完整的认知活动可以分为感知、思维和行为 个阶段。感知是认知的源泉,思维是认知空间里的内在思考,行为是认知的目的和外化表现 [5]。无论是认知自然的能力,还是认知人文的精神,都不是与生俱来的物质存在,它自成体系,比物理空间更为深远广阔。认知活动不停地在物理空间和认知空间循环交互,以回答“在哪里”“是什么”“为什么”“怎么做”等问题。近 300万年,人类大脑容积激增、大脑皮层组织与功能爆发式进化,使得人类认知有了生物学基础。尤其是近10000年以来,人类发明了语言、文字、工具、教育、科技,产生了文化和文明,群体认知所积累的人工智能对环境生态的改变虽然微弱,但使人类看到了未来的希望。每个人都有一个由生物学意义进化而来的、基于大脑皮层复杂神经网络形成的认知空间 [6],在其成长与生活环境里,通过具身行为与物理空间及其他人进行交互。其在成长过程中,接受教育,学习科学和技术,吸收群体的智能,并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,不停地修饰、修剪或重塑大脑皮层神经网络细胞及连接,形成了个体独特的认知。
1.1 时间是认知的基石